中国戏曲大全之漳州布袋木偶戏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30日 10:47:30 作者:网络
布袋木偶戏是我国传统的偶戏,主要可以分为傀儡戏和皮影戏,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部分,布袋戏隶属于傀儡戏中的一种,是闽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漳州木偶戏历史悠久,最初形成于晋,兴起于明末。大家是不是对这个戏曲感到很好奇呢?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简介
布袋木偶戏中国传统的偶戏,可分木偶的傀儡戏和皮偶的皮影戏两种不同的表演型态,布袋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近代闽南布袋戏以漳州最具代表性。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布袋木偶戏、木偶头雕刻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汉族民俗艺术。
漳州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其“源于晋,成型于唐宋,兴于明”。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等地。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
布袋木偶戏表演细腻、栩栩如生。用五指操纵木偶进行的表演,既能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是一种具有高超技艺、精美造型和独特风格的木偶剧种。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经典剧目有《大名府》《虞姬别》《雷万春打虎》等。
2006年漳州市木偶剧团的布袋木偶戏和木偶头雕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发展历程
起源
布袋戏,也称掌中戏,属傀儡戏剧种之一。南宋漳州知州朱熹曾颁文“劝谕禁戏”、“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财物,装弄傀儡”。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元夕初十放灯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鳌山置傀儡搬弄。”说明宋、明年间漳州木偶戏已颇兴盛。清中叶以后,出现不少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3派,各具特色(后牡丹亭被列入福兴派)。福春派创始人陈文浦,福兴派创始人林鹏。近200年来已传7代,以福春派较盛。清末民初为漳州布袋戏鼎盛时期,有各类班社100多个。民国10年(1921年)前后,龙溪、海澄等地福春派尚有恒福春等13班,福兴派有金童兴等5班。民国19年,金童兴应侨胞之聘,远渡实叻坡(新加坡)、缅甸仰光一带演出3年之久。抗日战争以后,社会经济萧条,布袋戏走向衰落。
木偶雕刻
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属于民间工艺美术,它与漳州布袋木偶戏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漳州木偶头雕刻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及周边地区。漳州木偶的整体造型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木偶头雕刻仅指头部造型。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这一雕刻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传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无中断。
漳州木偶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的绘画风格,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并有地方特色。木偶头基本造型有生、旦、净、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动物,还有传统名剧的角色例如关公、曹操、《水虎传》的梁山好汉等,种类繁多。着名雕刻大师如徐竹初、徐年松、许盛芳等。
布袋木偶特点
布袋木偶,不言自明,木偶头是个脸谱式的,并且是神态凝固的表情。木偶雕刻师把剧目中的一个人物头像,雕刻成笑脸,那么这幅脸谱就要应付人物、剧情在瞬间中的不同表情变化。简而言之:木偶头刻的是一个笑脸,当要它表现哭泣时,它还是个笑脸。那么,写个最能体现木偶人的表演情节,是剧作家应该深入考究的。所以,木偶剧作家在创作时,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而且,要让剧目更贴近木偶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大名府》这出戏,之所以是极为符合木偶表演艺术规律的剧目。
布袋木偶,众所周知,木偶是个“哑巴”。木偶不会说话。解决木偶的语言,让木偶说台词,只能配音。这是它的特色也是缺陷,也是它的优点。为木偶配音,天然合理。然而,就因为它是哑巴,所以就扬此短,为此长,让木偶剧演出哑剧也是一种最佳选择。
布袋木偶表演艺术最擅长的是形体动作。动作是表演木偶,或者说是木偶形象的生命与灵魂。不动的木偶,是雕刻艺术。木偶动起来,就是表演艺术。只有木偶动起来,表演起来,才能显示木偶的神奇,这者更高境界的木偶艺术。并且,木偶的动作,又以表演高难度动作为最高艺术。把观众所认为不可思议的动作表演出来,就是征服观众。
- 上一篇: 中国戏曲大全之莆仙戏
- 下一篇: 中国戏曲大全之晋江布袋木偶戏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