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全之吉剧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30日 16:51:56 作者:网络
吉剧是吉林省地区的一个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各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吉剧是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起源地是吉林省而得名。吉剧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戏曲的发展资料吧。
简介
吉剧是吉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各地以及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区。它是在建国后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剧种,因其诞生于吉林省的省会长春而得名。1958年,提出东北应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1959年初,吉林省在东北二人转曲艺形式的基础上创建了吉剧。
随后建立了吉林省吉剧团,进行新剧种的实验工作,提出“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从1959年至今,成为省内外群众喜爱的剧种,现已发展到15个吉剧团。吉剧共创作改编和排练演出了近二百个大、中、小剧目,吉剧的代表性剧目有《蓝河怨》、《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以及《江姐》、《雨夜送粮》等。其中《包公赔情》、《燕青卖线》和《桃李梅》,于1980年先后摄制成影片。
艺术特点
在行当上,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在音乐唱腔上,吉剧以二人转的主要曲牌〔文咳咳〕、〔武咳咳〕、〔红柳子〕、〔三节板〕、〔哭糜子〕、〔穷生调〕等为原始基调。吉剧的伴奏乐器以二人转的板胡、唢呐为主,并在东北管的基础上,创造了善于抒情的吉剧喉管,还把古筝搬进吉剧的乐队。
唱腔
吉剧的唱腔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体制。它选择了二人转当中群众爱听而又便于戏曲化的曲调作为基调,逐渐发展成“柳调”、“嗨调”两种唱腔。其中柳调是以二人转曲牌〔红柳子〕、〔秧歌柳子〕为中心构成的一套唱腔;嗨调则以二人转曲牌〔文嗨嗨〕、〔武嗨嗨〕为中心,结合〔穷生调〕、〔打枣〕、〔胡胡腔〕、〔嗽叭牌子〕等曲牌组成的一套唱腔。这两类唱腔,均采取基调发展的方法,进行男女分腔、行当分腔和板式变化。逐步形成了吉剧的柳、嗨两调的快正板、正板、行板、散板;嗨调的宽板;嗨调女腔的慢板等。另外,吉剧也适当吸收二人传的专曲、专调、小曲、小帽,在东北地区汉族民间吹打乐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改编成牌子、行弦等一套吉剧器乐曲。像《燕青卖线》中的〔卖线谣〕等。吉剧的器乐曲牌有一百多个,大多是东北地区汉族民间吹打乐和东北民歌的曲调发展而成。有诸如〔万年青〕、〔鹧鸪天〕、〔挂红灯〕、〔货郎担〕、〔迎送曲〕、〔剑舞曲〕等。
伴奏
吉剧的伴奏乐器以板胡、唢呐为主,还创造了长于抒情的吉剧喉管,并把筝也加进了吉剧乐队的演奏中。根据演出的实际需要,吉剧有时还采用中西混合的乐队,有时则用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乐队。
吉剧剧本多注意东北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人物性格大棱大角,情节大转大折,情感也大悲大喜,语言表现口语化、地方化。唱词大多保留了二人转的嵌句、垛句、嗦句等特点,念白也运用二人转的“说口”艺术,并为耍手绢等技巧留下表演的余地。吉剧在角色行当上,有生、旦、净、丑等的分工,但又不为其限制。从生活和人物性格出发,在继承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博采其他剧种之长,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东北民间口语为特色的“串口”、“贯口”、“俏口”等念白形式和扇子、手绢等道具运用上的表演技巧、显得生动活泼。
基本功
它擅长于运用手绢功、扇子功和水袖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在表演上继承了二人转的“平腕”、“压腕”、“翻腕”、“绕腕”、“抖腕”、“五花腕”等腕子功;“抖肩”、“拱肩”、“晃肩”、等肩功;“顺腰”、“旁腰”、“顶腰”、“晃腰”等腰功以及“踢步”、“拧步”、“跳步”、“错步”等步法。同时吉剧也学习其他剧种的手指法、武打、舞蹈以及翎子、帽子、椅子、变脸等技巧。
表演技巧
吉剧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转的五功,即唱、扮、舞、说(口说)、绝(手绢儿、扇子等绝活)的基础上,采撷其它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的。手绢功是吉剧的特长。吉剧中长水袖的甩法也吸收了二人转的手绢和长绸子舞的技巧。
特长
手绢技巧是吉剧的特长,它来自于二人转而又有所发展。如《燕青卖线》中任秀英的“指顶绢”,表现她的自信心;丫环春莺的“口叼绢”,表现他的单纯、顽皮的性格;时迁的“远抛绢”,则表现他盗取请帖后的喜悦心情。《桃李梅》中封氏的过头“后抛绢”,表现她对赵运华作媒的气愤;在《三请樊梨花》中,铁珍用左右“车轮绢”的手娟功耍令旗,表现她出征前的激越情绪。?吉剧的长水袖功,把二人转的耍手娟和京剧的水袖、绸舞融合为一体,在表现人物动作和情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旁甩”、“直甩”、“单甩”、“双甩”、“立花”、“顶花”等程式。吉剧的花旦、小生还发展了二人转“扔扇”、“挑扇”、“转扇”等绝技,武丑运用了二人转的大板技巧。吉剧还吸收传统红曲的一些程式动作:如《包公赔情》中包公,沿用传统戏曲净角的施礼、跪拜等程式,到结尾时,包公“三拜”的最后一拜,运用了正冠、理、撩袍、激动的颤抖等大动作,扑通一拜,表现包公万分激动的心情;而《包公赶驴》中的包公,说小白话,走秧歌步,则较多地打破了程式和行当的界限。
吉剧的化妆和服装基本是模仿京剧等剧种。生、旦角色为俊扮,净、丑则用脸谱。但在有些剧目里,净、丑均不勾脸。
成就
建国后,吉林省的戏剧工作获得了较大发展。1960年2月,吉林省吉剧团成立,吉林省从此结束了没有自己地方戏曲剧种的历史。与此同时省内农安县的黄龙戏和扶余县的满族新城戏也相继诞生。1980年全省形成一支300余人组成的专业戏剧创作队伍,戏曲理论研究空前活跃。一大批着名的戏剧演员:刘中、王青霞(吉剧)、赵秉南、王玉蓉、梁小鸾、毛世来(京剧)、李岱、筱桂花、王曼苓(评剧)等,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吉林省吉剧团在过去的保留剧目《包公赔情》、《搬窑》、《燕青卖线》基础上,又相继调演了《买菜卖菜》、《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这些剧目的排练,努力追求舞蹈性和说唱性,更贴近东北民间艺术形态,增强了剧种的个性。这一时期,先后创作了新城戏:《红军女》、《绣花女》等。黄龙戏:《无是生非》、《风雪菱花》等。评剧:《奇冤义胆》、《徐九经升官记》等。吉林省创作的话剧《救救她》、评剧《月难圆》、京剧《火焰山》、吉剧《包公赶驴》、二人转《丰收桥》等一大批剧目在全国获奖,产生较大影响。到1998年年底,吉林省已有艺术团体近70个,戏曲创作、评论机构40多个。
- 上一篇: 中国戏曲大全之辽西木偶戏
- 下一篇: 中国戏曲大全之新城戏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