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皮影戏的介绍及其特点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7日 10:28:32 作者:网络
沔阳就是现在的仙桃,有很长的历史,属于湖北的一个市,仙桃皮影戏也是很有艺术特色的,有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唱腔,大家应该对仙桃皮影戏不是很了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仙桃皮影戏的介绍,一起欣赏下中国戏曲文化吧。
仙桃皮影戏,俗称皮影子,又称“沔阳皮影戏”。相传,清朝道光年间仙桃(原名沔阳)一带常有水灾发生,为避水患人们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当地的渔歌艺人亦在此行列,迫于生计而沿途卖艺求生。在颠沛流离的卖艺过程中,他们效仿外地皮影戏的表演方式,以家乡渔鼓为伴奏乐器,以浓重的沔阳方言行腔,使仙桃皮影逐渐初具其形,后经几代艺人的不断完善与丰富,日臻完美,现已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大流派。
《沔阳县志》载,明末清初,沔阳一带凡办会事、酬神就有唱皮影的习俗。清嘉庆年间,沔阳绣花堤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兄弟因家乡十年九水、流落他乡,沿门卖唱乞讨不得温饱。用布鞋壳仿外地皮影以沔阳渔鼓腔伴奏做皮影表演,初步形成了沔阳皮影的地方特色。后日渐盛行,于清同治年间成立了皮影行会,继而又发展到应城一带。沔阳渔鼓皮影艺人一致公认皮氏兄弟为沔阳皮影戏一世祖师,同时也和民间戏班一样,尊崇“老郎王戏神”,设牌位祭拜。
【唱腔】
仙桃皮影戏唱腔主要有两大主腔:歌腔和渔鼓腔。
“歌腔”是源于东周时期楚国之民歌“鸡鸣歌”,传到后来,鸡鸣歌与皮影戏相结合,演变为《鸡鸣腔》。江汉平原皮影艺人用“舌生花”、“口生香”、“脸生色”、“目生光”的演唱技艺,不断地修改,后与《薅草歌》相融才变为歌腔,成为江汉皮影戏的主要唱腔,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它是江汉皮影戏的独特音调,分为六类音调板式:男腔、女腔、丑腔、杂花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
“渔鼓腔”因演唱器具“渔鼓筒”得名。迨至清未(约1900年左右),沔阳渔鼓腔与皮影戏二者完全合流而融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渔鼓腔皮影戏,甚至取代了部分地区的歌腔皮影戏。皮影戏演唱的沔阳渔鼓唱腔分平腔、悲腔、鱼尾腔(或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演唱者使用真假嗓音,音阶跳度大,音域宽,音色美,高吭,婉转,传情达意,十分动人。
仙桃皮影戏伴奏和剧目:
晚清时期,灯影戏(皮影戏)艺人与渔鼓艺人合作,运用渔鼓给灯影戏伴唱。到了光绪年间,渔鼓艺人逐渐放弃了“单口打溜”的演唱形式,转向为灯影戏伴唱发展,形成了灯影、渔鼓合流。合流后的渔鼓由仙桃发展到天门、洪湖、潜江等县(市)。一场伴唱的演奏发展到一人拍筒打板扩展为“五件头”,即鼓、钹、大锣、小锣、马锣,唱腔由一人独唱变成了一唱众合,曲牌也增加了[男平腔]、[女平腔]、[丑平腔]、[汉平腔]等,[杂花腔]中还吸收糅合了一些民歌、戏曲的腔调。至于曲目方面,凡是有故事吸引人们兴趣的章回小说、传奇故事,都可以由艺人“浩水”(口头编唱)。
因此,渔鼓唱本有三百多个。流传下来的曲目如《十三款》、《吴汉杀妻》、《乾隆游江南》、《罗通扫北》、《杨家将》、《呼家将》、《封神榜》、《隋唐演义》、《薛刚反唐》、《七侠五义》等大部头,一部戏连环上演三两个月极为平常。
“诙谐幽默、令人捧腹,观众百看不厌。有民谣这么说:”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墙壁),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足见沔阳皮影的魅力。
特点:
皮影造型仿效戏剧人物脸谱,雕刻精美,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内容丰富(多来自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情节起伏,悬念迭出;以渔鼓调演唱,语言诙谐幽默,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广泛流传于仙桃城市和农村,乃至江汉平原。
代表人物: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陈大焕、陈大海等。
小结:仙桃皮影戏主要有歌腔和渔鼓腔两种,仙桃皮影戏不断的发展,才有现在的成就,在仙桃,皮影戏还是很受欢迎的。
你可能还喜欢:
唐山皮影戏资料大全 皮影戏简介
关于木偶戏的作文 木偶戏作文大全
皮影戏影人的制作工序你了解吗?
中国戏曲大全之环县道情皮影戏
- 上一篇: 皮影戏人物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 下一篇: 文成木偶戏简介 有哪些基本特征?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