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殉情文化_你都了解多少?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1日 10:57:33    作者:网络

  殉情随着现在人类的发展,人类已经少掉了很多的传统思想,这类事情也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关于纳西族的殉情文化,你具体都知道多少呢?都有哪些特色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纳西族

  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丽江纳西族的民风是:
  纳西族
  男女在结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种节日和大小庙会,青年们相约同去游玩,小伙子也结队出门,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据传统风俗,姑娘要带些米花糖,糕饼之类在身边,以分赠给向自己讨吃的小伙子。男青年在姑娘门前路过时,向自己看中的姑娘讨东西吃,介此达到交往的目的。节日夜晚,男女青年相约到河边相会,并通过弹口弦,唱调子,表示情意。但男女不能面对面和肩靠肩坐在一起,一般需要隔一道水沟或一簇茨蓬,至少也要相隔两三米才能交谈或唱和。 情投意合的男女常常私订婚约。

  然而,纳西族的婚姻在1723年的改土归流之后,婚姻由父母包办,本人无选择配偶的权利。法定夫妻,不是老头陪着妙龄少女,就是包办的故舅表兄妹,双方没有任何感情,于是一些热恋着的男女青年,在无法获得婚姻自由时,便产生了“生不同眠,死时共穴”的想法,相约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殉情的方法:用一根绳双双吊在一起,或在一棵树上各自吊死;两人用绳子紧紧拴在一起,互拥着跳水而亡;或吸鸦片自杀等等。

  原因
  外部原因
  不少民族的传统上婚姻是由父母包办,没有自由择偶的权利,一些情侣即使真心相爱也不能结为夫妇。例如东亚传统封建社会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在未经父母同意下私订终身,往往被视为“无媒苟合”,认为有辱家声;另外又有“良贱不婚”的法例,社会阶层不同的人结合也受到重重限制。一些情侣为了反抗这种制度,不接受包办婚姻和希望与相爱的人在一起,就以自杀来成全两人结合的心愿,视为同生共死,同时也向其他人表示自己的对爱情坚贞,并对不合理的制度作出控诉。西方上层社会亦有类似的现象。

  现代社会虽然容许自由恋爱,但家人不支持恋情时仍会给当事人心理压力,有些人承受不住就会双双殉情。

  内部原因
  有些人因为恋人提出分手、移情别恋、不忠、死亡或其他原因离开自己,感到生无可恋而自杀,这也可以称为殉情。

  学者解释
  许多的东巴文化学者已经对纳西族中突出的自杀现象作出了种种解释,洛克和顾彼德认为,汉人输入丽江的孩童定婚制和劳务繁重的艰苦生活以及“哈拉里肯”仪式中对自杀的浪漫表述是导致青年女子自杀的原因,他们特别谴责了东巴田园牧歌般的描绘死后的生活来鼓动年轻人自杀。杰克逊认为,纳西族的自杀是汉人输入的法定父系制和纳西母系制之间发生冲突的结果,他对洛克和顾彼德认为纳西妇女的权益在汉人统治之下极端受压,而东巴处于在仪式中谋取经济利益而怂恿纳西妇女自杀的说法提出了异议。

  美国学者招生华人为纳西人的自杀是本土文化的“剧本”和汉文化的“剧本”的冲突而引起的。赵省华从汉族价值观的渗透,纳西社会两性角色的转换分析了纳西妇女情死的原因。[2]

  探究
  纳西人( 特指丽江周边地区的纳西族 )的殉情无疑在宣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壮之举,因此被中外研究纳西文化的学者们冠以“悲剧的民族”,称丽江为“殉情之都”。殉情不是纳西族渴望追求的常态,只是拒绝爱情被摧毁的无常性或者是理所当然性的极端行为。

  政治因素
  1723年清朝政府在丽江改土归流后,强制性实施“以夏变夷”的大文化专政主义,极力推行汉文化带来的封建礼教思想和婚姻制度。纳西人原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时代被吃人的礼教生硬地取代,瞬间变成了恋爱依旧保留自由权、但婚姻不能自主。这么突然地消解一个民族的遗传文化,势必会造成一种民族文化在向另一种陌生文化过渡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另一种极端文化的现象。对于当时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来说,“情”字不可轻视,更不可被亵渎和冒犯。当深爱着的纳西青年男女怀抱的爱情得不到认可、理解和支持,甚至遭到恶意排斥,他们想到的就是为爱情找个归宿,归宿最理想的地方莫过于东巴们吟诵的《 鲁般鲁饶 》中的描述。强烈渲染的天堂般环境,那是个可以让爱情永恒的灵魂圣地、使痛苦得到解脱的世界 —— “玉龙第三国”。

  1723年只是起到了把“殉情”推向高潮的罪恶作用,并不是唯一的发明者和制造者。

  小结:对于纳西族的殉情很多的科学家也对于进行了一些解释,很多人殉情并不是因为当时父母的不同意。很多都是外部原因,因为当时中国海没有统一,都是很多的国家和民族,所以喜欢上他国的人,是一件很难有结果的事情。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